下城区东新街道沈家社区,共585户人家,早些年因道路建设拆迁了25户,留下的560户人家今年要全部拆迁。
听上去很难,但沈家社区仅用了22天,就完成了全部签约工作,在此过程中,还形成了今年被广泛关注的“沈家模式”。
潘华法,沈家社区党委书记、沈家经济合作社(浙江星火集团)董事长,正是“沈家模式”的设计者、推动者。不仅如此,这位今年第一次当选市人大代表的社区书记,还围绕城中村改造提了不少建议。
“沈家模式”体现的是温情
沈家社区的签约仪式不是冷冰冰的过场和繁琐的合同。签约时,沈家社区准备了各种水果、点心、茶水,除了30多名工作人员负责接待,更专门聘了6名服务员端茶递水。每户搬迁户签约之后会收到一个大红包,然后拍照合影,照片如今就贴在沈家社区农居搬迁签约中心,构成了两面喜气洋洋的“笑脸墙”。
村民徐柏金说,完成签约就能免费享受专职摄影师的上门服务,在老宅前留下一张全家福,“社区提供了一个摄影师、两个工作人员的手机号,打电话给他们,约好时间他们就会来。”
社区在完成签约后,举行了八场“答谢百家宴”,邀请全村八个居民小组全部家庭成员都来参加,党员干部在现场端菜洗碗做好服务,居民们热热闹闹欢聚一堂。
社区通过两个企业厂房的改建,给80户老人全部安排好过渡期间的老人精品公寓,同时还给50户有特种病人、残疾人的困难家庭安排好公寓房过渡,还专门将厂房改造成“星火人家”,作为沈家拆迁期红白喜事和各种活动聚集场所。
……
沈家社区提前半年完成农居搬迁签约工作,里面有不少这样的温情故事,背后推手正是潘华法。
当人大代表,也给潘华法提供了思路。“城中村改造,要快,更要好,不能让老百姓有怨气。”潘华法说,“最关键的就是要充分发扬民主。我当人大代表,也从人大制度中学到了民主决策的思路。”
沈家社区以党委、居委会、经合社董事会为基础,三套班子分成3个小组“团队包干、责任到人”,通过建立党员网格化联系管理机制,上门入户广泛征集民意,选出了58位“拆迁户代表”,拆迁实施时间、要求、批次、奖罚措施等各项重大决策,均经过。居民、股民代表大会和拆迁户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在整个农居拆迁过程中,这样的代表大会先后开了17次,决策还接受全体村民、股民、拆迁户的监督。
当了28年的社区(村)书记,潘华法对社区的情况非常了解,但他仍然上门走访摸底,多次召开座谈会,“所有58位拆迁户代表,每个都沟通过,把事情讲透讲明,有利于工作。面对面沟通,是统一思想的过程,也是作为人大代表与选民的交流。”
在“三套班子提前签约、党员干部带头签约、普通群众普遍签约”的三部曲中,实现了“沈家速度”,全村560户4月份全部完成签约,5月份全部完成腾房,6月份整村全部拆平。而关注民生、暖心服务,则为拆迁增加了和谐分,“我们这里,没有出现一个钉子户,没有出现一个上访户,没有出现一个信访户。”潘华法自豪地说。
给市长“出题” 为改造献策
潘华法的一次为民建言,还得到了市长的“点赞”。8月市人大常委会举行“一府两院”工作报告会,潘华法作为代表给市长“出题”,提的正是“加快安置房建设”的建议。市长徐立毅诚恳地说:“你的建议与百姓切身利益密切相关,提得很好!没有基层干部的苦干实干,杭州就不可能有今日的城市面貌。我要向你们的努力和付出表示感谢!”市长表示,杭州将深入推进模拟审批改革,加快安置房建设前期审批速度、缩短审批时间,力争在“城中村”拆除半年内开工建设,加快建设进度,确保让拆迁户尽早住进新房。
在拆迁过程中,潘华法了解到,现在的拆迁政策鼓励“货币化分房”,但老百姓拿了钱不敢去买学区房去迁户口,怕影响福利,相关政策是不是可以做一些调整?为此,他广泛收集群众的意见建议,以人大代表的身份递交了建议。
“市人大代表是几万人中选出一名,不只是一份荣誉,更是一种职务,一份责任。我们应当对得起这份荣誉,当得起这份责任。”潘华法说。